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氣候變遷思調適策略 公園綠地拉起『減災防線』

發稿單位:園藝科

聯絡人:蘇怡萍

聯絡電話:23815132*228

氣候變遷思調適策略 公園綠地拉起『減災防線』

臺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推動臺北市公園綠地系統策略規劃案,舉辦第四場「氣候變遷與綠地調適策略」工作坊,聚焦討論「氣候變遷與綠地調適策略」,針對公園綠地面對極端降雨的因應作為、公園綠地與都市熱島效應減緩及氣候變遷的社會衝擊與社區調適等三主題進行討論。

計畫主持人劉柏宏表示,臺北盆地環境受都市化影響,地表不透水層面積比例高。再加上氣候變遷影響之影響下,都市極端強降雨事件常態化,洪峰到達時間縮短。受限於交通及地下管線問題及既有雨水下水道改善困難等諸多狀況下,需考量其他非工程手段、配合土地利用的規劃與管制,採取流量分擔作為因應策略。

公園處副處長黃淑如表示,在所有都市基礎設施中,作為綠色基盤的公園綠地系統,是最有條件面對上述考驗都市的種種狀況。透過這次工作坊聚焦於氣候變遷下,討論因應氣候變遷所造成之都市極端降雨、熱島效應與社會衝擊等議題,公園綠地系統得以發揮的角色。成果並有助於本案接續在公園綠地系統空間部屬上成為關鍵策略之考量。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廖桂賢認為,河川溪流等水文變動是大自然的規律,人類社會才是需要「韌性」去配合調適的目標。公園綠地除了是城市韌性的實踐場域,更是重要的教育媒介。例如公園內的滯洪池,在平日是休閒的地方,但在暴雨來臨時展現的蓄水功能讓民眾了解:都市並非永遠乾淨清爽,水的動態是很自然的事;公園的存在恰能展現與城市水共存的事實與必要。

臺灣大學土木系副教授李天浩表示,台灣和西方城市,在降雨條件、居住型態和供水來源皆不同。入滲、補注等策略是針對降雨時間長、強度小的海洋溫帶國家,並不適合台灣短時間、強降水的氣候情境,其造成的短時間淹水才是台灣需要面對和處理的主要問題。而公園綠地如何納入防洪系統?李天浩認為應透過定量方法,模擬城市中的逕流動態,才能知道如何設計道路、如何將引水導到公園綠地中處理。

針對防洪治水,台北市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凌邦暉也表示,台北市潮差大、加之地質土壤的多樣性、以及地下水位等條件,在防洪設施的設計上存在先天限制。例如依山地區作滯洪池,透過雨水下滲,補注地下水層作為主要調節手段;而臨水區作滯洪池,由於位置接近地下水位,故不存在入滲條件,僅能協助河道分攤貯集水量。因此建議,台北市不應以單一方法作為治理水的方法,「分區、因地制宜」的治理才是面對氣候變遷強降水的合適方策略。

在綠地因應城市熱島效應的作為上,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助理教授石婉瑜表示,綠基盤作為熱島效應的應對方式,應從完整的地理單元來檢視。例如關渡平原、社子島及河川等大面積水體,都可以作為「冷島」達到調適溫度的目的,「冷島」透過綠地與水體的搭配,形成重點冷卻效應場所。但降溫效應亦有其距離限制,因此要重視作為風通道的綠廊配置,才能維繫冷島和建成區之間的涼化效果。

除了政府政策積極因應氣候變遷,臺北市的在地社區社群也多樣化地進行地方性的調適行動。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表示,地方型公園綠地作為氣候變遷調適應策略應注重兩面向:棲地保存、線性綠帶發展作為降溫調適、透過公園內種植大型喬木提升綠覆率、減低空氣汙染威脅。針對中型以上的公園,應作為藍綠帶的策略點,從河岸延伸,透過植樹、自行車綠網的建置,有意識地將風與綠引入市內,達到環境調節和教育目的。另外,目前全促會與台北市內的社區大學合作,每年提出數十個地方型的行動方案,例如雨撲滿、舊水圳開蓋等,讓台北市的城市調節方法更為豐富。

第四場「氣候變遷與綠地調適策略」工作坊

第四場「氣候變遷與綠地調適策略」工作坊

公園處副處長黃淑如

公園處副處長黃淑如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廖桂賢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廖桂賢

臺灣大學土木系副教授李天浩

臺灣大學土木系副教授李天浩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助理教授石婉瑜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助理教授石婉瑜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 - 市府新聞稿
第四場「氣候變遷與綠地調適策略」工作坊公園處副處長黃淑如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廖桂賢臺灣大學土木系副教授李天浩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助理教授石婉瑜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

發佈日期: 2016-12-06
新聞分類: #城市 #台北市
新聞標籤:
指傳媒 Fingermedia,指傳媒 Fingermedia,最深入生活的新聞雲!
網址: http://www.fingermedia.tw
facebook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fingermediatw
Google+專頁: http://google.com/+FingermediaTw2015
電子郵件: service@fingermedia.tw(採訪、收稿)
Twitter: @fingermediatw
LINE@生活圈:@fingermedia
Android App: http://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tw.fingermedia.news.android_clie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