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4日 星期五

再見庚子年 中國人最恥辱的干支紀元又來了
明天就是庚子年了,對兩岸中國人來講,60年一轉的庚子年,就是滿清末年西太后亂政,留給中國人最恥辱的一年。1900年是庚子年,也就是庚子之亂後,八國聯軍蹂躪北京,滿清朝廷被迫簽下辛丑合約,賠款4億五千萬兩白銀,一直支付到1940年,也就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對中國人來講,19世紀到20世紀的兩個庚子年都是恥辱的象徵,恰好前後相隔60年,1840年的庚子年發生了鴉片戰爭,是西方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之始,60年後的1900年,則是八國聯軍蹂躪北京城的另一個亂世,也可以說是20世紀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八國聯軍之役指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英、法、德、美、日、俄、義、奧派遣的聯合遠征軍,以保護駐京使館為名,與排外的義和團作戰,並與一度支持義和團的清朝之間的戰爭。派遣的聯合遠征軍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增至約5萬人[註 1] 日軍人數最多,三萬數千兵過半,八國聯軍的行動,成功鎮壓義和團。義和團潰敗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主權,各國取得在北京駐軍及建築要塞特權。影響所及,清帝國內部及遼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衝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日俄衝突等變化。

清廷自鴉片戰爭戰敗之後,在多次對外戰爭中又接連失利,屢屢割地賠款,列強紛在中國強租港灣、劃分勢力範圍,慈禧太后的憤怒情緒日漸增長。



1898年,在慈禧默許下,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變法,擬仿照西方制度,因守舊派反對,變法操之過急,光緒帝急於變法的成功,採納康有為、梁啟超意見,跳過慈禧任命袁世凱,並要求袁世凱派新軍圍頤和園,被慈禧得知,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並打算廢光緒帝另立新帝;列強多支持光緒帝,而日本、英國甚至協助康、梁等人逃離中國,他們在日本逃亡時仍在繼續搞反慈禧活動。事後,慈禧軟禁光緒帝於中南海瀛臺,又因之前的條約中允許各國在華駐有軍隊不敢付諸行動,因而懷恨在心。



另一方面,此時清廷的割讓與租借土地已不限於漁村荒地,而在工商業較發達地區,影響到當地原住民。列強發展中國的基督徒教民分化當地居民,以特權鼓勵入教者,協同奪取非教徒的土地。同時當時民間以小農經濟為主,工商業實力嬴弱,傳統手工業面對工業國家的舶來品,從機織布匹、石化燈油乃至電訊、鐵路無招架之力,所以民間對各國工商業界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心存不滿之眾。由此清廷與民間少有地達成一致,義和團打出「扶清滅洋」的旗號。 義和團原為山東省一些學習神打的拳民組織,初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基督教會;後在各國壓力下,清廷改派袁世凱入魯取締,義和團乃轉移至順天府、涿州等地,京師亦漸有拳民活動。


當時,慈禧太后一改過去對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的開放態度,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神靈附體」、「刀槍不入」、「槍砲不傷」,欲藉助義和團之力排外;她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剛毅回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在部分朝廷親貴支持下,義和團開始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大舉進京勤王,到處殺害外國人及中國的基督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搗毀一切外國來的東西,對任何使用「洋物」的中國人都冠以「二鬼子」的稱呼,抓住就殺。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1900年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要求加強保護。清廷要求使館人員離京暫避,各使館不允,反而要求直接在北京駐軍,清廷最終同意英、俄、法、美、意、日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海軍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北京。6月3日,德、奧又派兵83人抵京。北京東交民巷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抵抗。使館區內被圍者約3000人,當中2000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兒童76人。保護使館的包括409名外國水兵及陸戰隊員,配備三支機關槍及四門小火炮。使館內有足夠水井及糧食。英使館內更有小馬150匹可供食用。6月10日,北京使館對外通訊斷絕。各國駐天津領事及海軍將領召開會議後,決定組成2000人聯軍,未經清廷允許,由英國皇家海軍中將西摩爾於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釀成開戰的導火線。



6月10日,北京使館對外通訊斷絕。各國駐天津領事及海軍將領召開會議後,決定組成2000人聯軍,未經清廷允許,由英國皇家海軍中將西摩爾於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釀成開戰的導火線。



6月11日,日本駐清使館書記杉山彬被剛調入京的清兵甘軍所殺,開腹剖心。



6月11日,西摩爾率領之聯軍二千餘人,從大沽出發,經天津向北京推進。團民拆毀天津到北京的鐵路,又設下埋伏,在廊坊和楊村之間包圍擅闖的聯軍。數千團民及二千名清軍(聶士成指揮之武衞前軍)在廊坊襲擊聯軍,聯軍死傷近四百人,只得就地防守。清廷將此役稱為「廊坊大捷」。





6月12日,義和團拳民400人攻進天津租界紫竹林。

6月14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率士兵攻擊圍聚在使館周圍的義和團拳民,下令見義和團民殺無赦,打死約30人。



6月15日,慈禧以光緒帝名義下旨,令在任兩廣總督李鴻章,以及山東巡撫袁世凱速入京;兩人均未赴召。



6月16日,天津租界之對外電報中斷。各國海軍將領會議,決定佔領大沽口炮台。同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後,發出解散拳民的上諭。



6月17日,大沽炮台陷落。據惲毓鼎記載,此時慈禧太后收到一則洋人照會,內容包括要求她歸政光緒帝(此事真偽存疑);於是太后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命載勛任步軍統領九門提督,會剛毅、載漪、載濂、載瀾等親貴統領義和團。





6月20日,德使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往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軍神機營章京恩海伏擊殺死, 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公布《宣戰詔書》,號召全國軍民抵抗英國、美利堅、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日本、俄國、奧匈帝國、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等十一國;同時,還懸賞捕殺洋人:「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義和團及官軍(主要為榮祿手下之甘軍)開始圍攻使館區。

6月23日,聯軍自大沽登陸,解西摩爾之圍。



6月25日,清廷當權派載漪、載勛、載濂、載瀅等率拳民六十多人奔瀛台欲弒光緒帝,為慈禧太后所阻而未果。慈禧太后諭榮祿停攻使館,並送蔬果食物等往使館慰問。



6月27日,300多名威海衛華勇營代表英軍對華作戰,攻佔了北洋軍的軍火庫,並在7月9日攻佔了海關署的軍火庫;7月13、14二日與聯軍會合佔領了天津城,隨後又直撲北京,隨聯軍參加了解救公使館區的一系列戰鬥。





6月28日,清軍復攻使館。 清政府宣戰後,俄、英、德、美援軍數千人,闖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對天津城及其外圍發動進攻,義和團投入天津保衛戰。董福祥率義和團一部進攻老龍頭火車站,斃傷俄軍500餘名(一說112人),張德成率義和團及清軍一部圍攻紫竹林,以「火牛陣」踏雷區,沖入租界。聶士成部清軍堅守城南海光寺一帶。

7月9日,八里台一戰,聶士成身中7彈,血竭而亡。



7月14日,聯軍傷亡900餘人(一說882人)的代價,在發射毒氣炮後攻陷天津。守將聶士成曾鎮壓義和團,一直與義和團有矛盾,認為義和團無組織紀律是拳匪,而義和團則被聶士成派上前線,遭聯軍機槍掃射,撤回時又遭聶軍機槍掃射,死傷慘重,導致義和團在聶士成陣亡後偷襲其部後方。





8月14日凌晨,聯軍兩萬餘人來到北京城外,發起總攻擊,進攻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8月中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只有七國(當中兩國只為象徵式的掌旗兵)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主要由印度人組成,還包括香港及威海衛華人)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組成),奧軍五十人,意軍五十三人。次日,進抵北倉,受到清軍馬玉昆、呂本元等部及李來中所部義和團阻擊,再次施放毒氣,攻占北倉。聯軍付出死傷635人(一說400餘人。其中日軍近300人),毒氣炮(「列低炮」)也被擊毀。英軍率先由廣渠門破城竄入。14日,北京失陷。至15日當晚,聯軍已基本佔領全城;慈禧太后、光緒帝和親貴大臣倉皇離京,途中慈禧太后指定李鴻章為與列強議和全權代表。

9月,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出任聯軍總司令赴清。德軍在北京陷落之後兩個月才到達清國。



此後,俄軍在攻占秦皇島、山海關同時,集中龐大兵力,分五路對東北地區實行軍事佔領。10月中旬,德軍統帥瓦德西率兵3萬來華,攻占保定、張家口等地。但法、德聯軍在侵犯井陘、娘子關一帶時,受到清軍劉光才部的阻擊後敗退。八國聯軍大軍增兵,全力清剿義和團,清軍配合清剿。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關、保定、正定等地,甚至進入山西境內。 12月22日,英、俄、德、美、法、日、意、奧以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等十一國公使聯合向奕劻、李鴻章遞交《議和大綱》十二條。清政府於27日同意接受。




1901年1月15日,奕劻、李鴻章在《議和大綱》十二條上正式簽字畫押。2月21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強要求處死的十二人名單,即載漪、載瀾、載勛、英年、趙舒翹、毓賢、啟秀、徐承煜、徐桐、剛毅、李秉衡、董福祥等;到4月,列強要求嚴懲的地方官員,共達142人之多。





1901年5月11日,奕劻、李鴻章照會列強公使,接受四億五千萬兩賠款總額的要求。5月23日,德皇威廉二世電召瓦德西回國,並轉告各國政府取消他所擔任的聯軍總司令職務。5月26日,清政府照准各國賠償四億五千萬兩,四厘息。

1901年8月8日,八國聯軍從北京撤退完畢。



1901年9月7日,總理外務部事務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和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八國簽訂了《辛丑條約》十二款及其十九個附件...... 條約規定:中國賠銀4億5千萬兩;北京使館區及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交由外國駐軍;禁止中國人民組織反對洋人組織等。
















10月4日法國向各國提出備忘錄,包括懲兇、賠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區駐軍、毀大沽炮台等六項要求;12月聯軍提出《議和大綱》十二條,12月24日迫使清政府全盤接受,後來又加入了西班牙、比利時、荷蘭三國。




翌年(1901年)正月,清廷懲治「拳亂」罪首:端親王載漪、輔國公載瀾發配新疆;莊親王載勛、右都御史英年、刑部尚書趙舒翹等人勒令自盡;時任山西巡撫毓賢、禮部尚書啟秀等人處斬。四月,派醇親王載灃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謝罪;同時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




八國聯軍之行動,以清政府與十一個國簽訂《辛丑條約》告結;條約正文及附件十九項,於1901年9月7日正式簽署,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以當時中國人口每人一兩計),年利息4厘,分三十九年付清,本利合計共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以中國關稅和鹽稅作擔保,此即「庚子賠款」[註 4];此外,清廷承諾毀棄大沽口砲台,允許列強在北京、天津、山海關等地駐軍,造成京師門戶洞開,亦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軍出現在平津一帶的原因。和約締結後,八國聯軍除留一部常駐京津、津榆兩線外,其餘撤退,但因不包括俄國獨自出兵的部分,造成1904年日俄戰爭爭奪滿洲的原因。



戰後西方各國陸續退還庚子賠款。美國獲賠款2444萬;它將尚未支付的1078萬從1909年1月起退還中國,用於教育建設。其它各國(日本、俄國除外)紛紛效仿美國,退還賠款。一些退款被中外雙方用來加強中國的基礎建設;如英國退還的賠款用來於興修中國鐵路。

八國聯軍進攻期間,消息傳到沙皇俄國,沙皇認為是侵略中國的大好機會,如同德國強占膠州灣,在積極參加八國聯軍之外,1900年7月16日,製造了庚子俄難,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中國人被沙俄軍隊殺害,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軍又先後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餘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剩下的跳入黑龍江,只有極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軍攻占齊齊哈爾,黑龍江將軍壽山自殺;9月22日,佔領吉林,28日,佔領遼陽;10月1日,進入盛京(瀋陽)。

1900年11月,俄國要求奉天將軍增祺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要求把軍事佔領合法化,把俄國獨占東三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因遭清政府及列強反對而作廢。俄軍得到大量中國東北的金礦、煤礦和森林資源。 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國家主權。華北大亂之際,東南各省督撫自行宣布中立,從此清中央政府權威低落,漢族權臣抬頭,從客觀角度上來說,八國聯軍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後來美國向清政府減少了約1千萬兩白銀的賠款。退款主要用於中國向美國派遣公費留學生,清華大學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國的兩次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也涉足於戰勝國的地位,因此停止對戰敗的德、奧賠款支付;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其中英、日、荷三國將庚款餘額修改償付辦法。這一方面間接促進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進程,另一方面加強了列強對中國的控制。另外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部分的庚款餘額,蘇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棄 。八國聯軍軍事行動,以清政府與總共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為終。

其中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這樣巨額的賠款是緊接著《馬關條約》向日本賠款白銀兩億兩之後,可謂雪上加霜。中國這時戰爭不斷,內憂外患,早已國庫空虛,國民總產值低落,要付清4.5億的戰爭賠款只有分期償還,並且還向有關各國銀行借債還貸用以支付賠款),被稱為庚子賠款。為了從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條約》規定,以海關稅及鹽稅作為償還賠款之用,但這兩項稅收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項財政收入。控制海關就基本上能夠左右中國財政。賠款共分39年才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白銀,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國在後來的幾十年中的經濟跌入低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翻不了身,經濟實力極度落後。 《辛丑條約》的賠款數額比較特別,列強要求賠款4億5千萬兩,當時中國人口4億5千萬,用意就是要每個中國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的「罰金」;發生過反帝鬥爭的城鎮,又被要求一律停止科考五年。巨額賠款使中國社會經濟更加凋敝,人民生活更加貧困。中國因而徹底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聯軍佔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搶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國珍貴文物、大量的文史資料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永樂大典》)和文化遺產(包括故宮、頤和園、西山以及圓明園)的失竊、破壞,損失無法估計!其中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繡製品1400件,銅器4300件。就連紫禁城太和殿前存水的銅缸上面的鍍金,也被侵略軍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1403—1408)210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以遭破壞,後來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里,1900年被八國聯軍損毀丟棄,甚至將《永樂大典》書冊用於修建工事之用;《四庫全書》是清乾隆年間36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種古籍,共79309卷,全書共7套,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時毀壞一套,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毀冊數萬。翰林院內收藏了許多珍貴圖書、孤本、宋版書籍、文史資料和珍貴書畫,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一空。直到現在,倫敦、巴黎的博物館裡還有《永樂大典》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和文史典籍。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語:First Opium War),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期間,清朝和英國因為港腳商人以飛剪式帆船在廣東沿海武裝公開販運鴉片而爆發的戰爭。戰爭以英國遠征艦隊炮擊廣東九龍為起點,最後以清朝失敗,及以簽訂《南京條約》告終。這場戰爭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發起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戰爭打開了中國的閉關大門,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38年12月底(道光十八年十一月),清朝道光皇帝頒布《欽定嚴禁鴉片煙條例》。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八日,8天之內,召見林則徐8次,每次約兩三刻[30]。賜予林則徐紫禁城騎馬之殊榮,授以欽差大臣,查辦廣東海口事件,節制水師,清查鴉片來源之重任[3]:52。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1839年3月(道光十九年正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兩人合作,積極整頓海防,防禦外敵入侵。3月10日(正月二十五日),林則徐開始採取行動,發出曉諭兩道,給各國夷人,說明通商之利,販煙之罪,限期將鴉片盡數繳官,不得絲毫藏匿,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他聲稱法在必行。另一道係給行商,責令繳煙、具結。





英國商人總以為中國官員做事一向是虎頭蛇尾,只需略事敷衍,即可了結。林則徐下令中斷貿易,撤走英國商館中的華人買辦和僕役,並派士兵包圍商館,並下令:和洋人交通者即漢奸。義律得知消息,於1839年3月24日(道光十九年二月十日)自澳門趕至廣州,與350名洋商被困在商館裡六個星期,與外界交通隔絕。

3月27日,義律屈服,直接向林具稟,願將英國人經手鴉片悉數清繳,同日布告英國人遵照,總計共有鴉片20,283箱。其中,怡和洋行上繳鴉片7,000箱,寶順洋行上繳鴉片1,700箱,旗昌洋行上繳鴉片1,540箱。義律告訴英商,英國政府會賠償他們的損失,英商拒絕具結不再販賣鴉片





林則徐請示過道光帝之後,在虎門挖了三個大坑(每個長150英尺、寬75英尺、深7英尺)。6月3日(四月二十二日),實行銷燬,歷時22日。

「在世界歷史中,一個非基督教的君主寧願銷毀損害他的臣民的東西,而不願出售它來裝滿自己的腰包,這是唯一的一個實例。」前清王朝一直保持80萬常備軍,但是既不注重將領的培養,又忽視部隊的訓練。提升將領,片面強調行伍出身,對於武科出身的往往不予重用。這樣,將領的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較低,加上缺乏嚴格的培訓,不但平時組織部隊訓練難於勝任,戰時指揮作戰更是笨拙無方。清軍在訓練時規定有春操、秋操、冬季行圍等制度,但往往敷衍應付,而且只偏重於演陣圖、習架式,近於演戲,基本上沒有脫離冷兵器時代的密集陣式,對於實戰毫無裨益。浙江清軍「於炮位應裝藥彈數目,尚未能知,則其平日所稱演放炮位,系屬虛文塞責,已可概見。防堵海疆,首重大炮,而浙江水路各營鎮將備弁,能知放炮之法者,惟黃岩鎮標中營游擊林亮光尚稱諳練,余則絕少其人,各處海口,所安炮位,幾同虛設。」





東南沿海諸省為清朝稅收的重要來源,為清朝重點布防地區,其廣東駐軍7萬,福建6萬,浙江4萬,江蘇5萬。1800年(嘉慶五年),清政府查禁鴉片,英國的武裝走私商船活躍於廣東沿海。1830年(道光十年)以後,英國派遣軍艦兵船前來中國沿海,保護鴉片走私,引起清廷的警惕,但未能採取有效的戰備措施。1834年9月(道光十四年八月),發生兩艘英國軍艦強行闖入珠江,擊毀虎門炮台嚴重事件。事後清朝任命關天培為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到任後,查勘要塞,整頓水師,加築炮台,添鑄大炮,使廣東海防尤其是虎門的防務,得到鞏固。

廣州作為當時清廷規定的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為鴉片貿易主要地區。林則徐抵達廣州後,在嚴厲禁菸的同時,與鄧廷楨、關天培一道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海防。這些措施是:整頓水師,嚴肅軍紀,演練槍炮,在虎門添置購買西洋大炮300餘門;在尖沙嘴、官涌等處新建炮台;購置西洋大船,改裝民船,招募團練,又抽調廣東內地營汛防兵進駐虎門要塞,使得東南沿海防務大為增強。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清朝防禦重點主要集中於東南沿海一帶,對於北部沿海卻未能採取有效的防範。 1839年6月虎門銷煙後,並沒有斬斷鴉片貿易,鴉片貿易從地上進入地下愈演愈烈,林則徐本人稱:「義律宣言於眾,更要大賣鴉片,每以劈柴作為照牌,明寫鴉片一個洋銀幾元字樣,於潮長時隨流送入各口內,誘人售買。遇有兵船驅逐,膽敢先放槍炮,恐嚇抵拒。又兵船拿獲漢奸,該夷膽敢將官兵誆去,擄禁夷船,勒令釋放漢奸,如此狼突鴟張。」林則徐繼續採取強硬立場,要求外國鴉片商人立下文書,保證永不夾帶鴉片到中國來,結果遭到英國商人的堅決抵制。





7月初,發生英國水兵在九龍毆斃華人林維喜之事。英國水手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村行兇,毆傷村民多人,其中林維喜重傷致死。林則徐多次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犯。義律緝拿兇犯,由行政機關處以輕微罰鍰,和短期監禁。林則徐屢令交出,義律說是英王不許。義律又以兩國法律相距太遠為由,要求英方一同參與審訊,遭拒。林又說義律為英國職官,「明明查有兇夷,私押在船,若違抗不交,是始終庇匿罪人,即與罪人同罪。」義律置之不理。結果英方單方判處涉案人回英,分別監禁3至6個月。但他們回英後即被釋放,因英國法律人員不確定義律是否可以判處這些水手於英國服刑。

1839年8月15日,林則徐採取進一步行動,封鎖澳門,不准英國人逗留。8月下旬,義律與英國人轉往香港及附近海面之英國船隻。9月4日,義律帶領新到兵船一隻,至九龍,要求購買食物不遂,實行開炮,中國水師船炮台猛烈還擊,各有傷亡。9月下旬,義律返回至澳門,以說帖答覆,謂英船現無鴉片,可共同搜驗,如經查出,貨物沒收,煙商驅逐,由在粵英商共行出結,領事蓋印連簽。





1839年8月初,中國禁菸消息傳到英國,英國商業集團紛紛鼓吹發起戰爭。9月30日,英國紡織業城市曼徹斯特39家公司和廠商聯合致函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中國禁菸是對英國之「侵略行為」,「希望政府能利用這個機會,將對華貿易置於安全的、穩固的、永久的基礎之上。」「威靈頓公爵、德比伯爵、斯當東、山登勳爵、約瑟夫·休謨以及其他許多人,都是支持戰爭的。」10月1日,英國政府召開內閣會議,討論出兵中國問題。 內閣會議經過討論後,作出「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海去」之決定。內閣會議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派遣艦隊。由於販運鴉片由始至終只是民間走私行為,並非英國國策。英國政府始終未正式宣戰,認為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報復(reprisal),而非戰爭。

1839年11月2日,義律率兩艘軍艦,駛至虎門口外之穿鼻進行封鎖,準備制止英國船隻再次進口,並投書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要求不得火燒英國船隻,准許英國人上岸居住[3]:58。11月3日,有一艘具結英國船隻,正報進口,英國軍艦迫令折回。關天培出而查究,英國軍艦開炮,衝突再起。廣東虎門發生穿鼻之戰,清水師4艘船被擊沉,令珠江口一帶氣氛緊張。 1839年11月4日,巴麥尊正式向英國海軍提交《致海軍部書》:「據對中國有豐富知識的人說,有這樣的海軍力就能完成,即雙層甲板的主力艦兩艘,巡洋艦三艘,其中至少有一艦是大型的;輪船兩艘或三艘。」



1840年1月5日,道光皇帝調林則徐為兩廣總督,以便貫徹對英國政策。 林則徐專門斷絕英國貿易。林則徐嚴格執行經濟封鎖,根絕英國船隻一切接濟,而以食物、飲水為主。1月5日(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道光帝下旨斷絕與英格蘭的貿易,禁止一切英國船隻進口,並將該國船隻,盡行驅逐出口,復嚴禁他國商人,不許私代英商帶運貨物。 1840年1月16日,維多利亞女王在國會演說:「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該國通商關係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響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英國政府決定命令印度艦隊增援。2月,組織東方遠征軍,以英國開普殖民地(南非聯邦前身)好望角海軍提督,義律堂兄懿律任海軍統帥兼全權,義律為副全權[3]:60。時英國政執黨地位不穩。反對派托利黨/保守黨早於1月31日在下議院提出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但遭到否決。他們再於4月7日在下議院動議譴責政府。但動議並非關於與大清一觸即發的戰爭或備受爭議的鴉片貿易,而是抨擊政府在對華關係上缺乏遠見及思慮不週,亦忽視了應該給予駐廣州商務總監相關的訓令及權力,用以對付非法鴉片貿易。這動議特意迴避了戰爭及鴉片兩項敏感議題,藉此爭取托利黨內最大的支持以通過議案。當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向英國國會報告英國政府對華用兵目的及軍費案時,支持政府議員隨聲附和,謂中國污辱英國國旗,妨害英國商務,劫奪英國財產,危及英人生命,須加討伐。



反對派抨擊政府不早日取締鴉片貿易,國旗應保護公正與榮譽,不得保護毒品。4月初,英國國會終於以極微多數同意政府政策。經過三日激辯,下議院最終以271票對262票否決動議。下議院的反對派托利黨因此未能阻止英國艦隊繼續前往中國及戰爭的爆發。上議院一項類似的動議亦未能於5月12日會議中通過。下議院最終在戰事早已爆發後的1840年7月27日通過撥款173,442英鎊作為中國遠征軍的開支。 1840年6月,懿律率領英國軍艦16艘、武裝輪船4艘、運輸艦28艦、陸軍4,000人,抵達廣州海面[3]:61,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25]。英軍主力抵達廣東後,見廣州一帶布防嚴密,認為在當地採取軍事行動的效果不大,在距離京師較近的地方進行一次有效的打擊,能更有效的逼迫清廷屈服。鑑於此,英方除留四艘軍艦和一艘武裝輪船繼續封鎖珠江口外。主力艦隊則按照英方既定的對華作戰部署,從廣東啟程北上進攻浙江舟山列島。

7月初,英艦隊途經福建廈門海面。2日,義律向廈門遞送《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遭到守軍拒絕。遂發炮轟擊,雙方交火,各有損傷。英軍見廈門守軍拒絕接收照會,便將詔書留在沙灘上,退出廈門,繼續北上。4日,英艦隊抵達舟山列島。定海知縣姚懷祥登上「威里士厘號」交涉,伯麥照會姚懷祥,限次日下午2時前將定海城交出,遭拒。5日,英軍攻城。激戰中總兵張朝發中彈落水,後傷重而亡。6日,定海城破,知縣姚懷祥投水自盡,守城兵勇潰散。是役,英軍旗艦「馬利拿」號在岱衢洋百畝田礁觸礁,船底洞穿,「威里士厘」號成為旗艦。[51]





定海城陷後,道光發布上諭,將:「烏爾恭額、祝廷彪、著先行革職,戴罪圖功。」著:「鄧廷楨選派閩省大員帶領舟師,星飛赴浙;無論洋船在於何處,即會同浙江水師合兵會剿」,「伊里布遴派帶兵大員,揀選水師數千,豫備調遣」。

英軍在占領定海轉入休整。28日,英軍結束休整,以主力艦隊繼續北上。途徑乍浦,與守軍交火,不久撤離。[53]8月3日,道光接到林則徐自廣東發出的英軍可能北上天津的預警,道光隨即諭令直隸總督琦善:天津「不准通商,斷不能據情轉奏,以杜其覬覦之私。倘有桀驁情形,即統率弁兵,相機剿辦。」[53]8月9日英軍抵達大沽口後從琦善奏摺中得悉天津「炮位陳舊、兵力不足」時,又改諭琦善:「督飭所屬嚴密防範,臨時仍相機辦理,如該夷船駛至海口,果無桀驁情形,不必遽行開槍開炮。倘有投遞廩帖情事,無論夷字漢字,即將原稟進呈。」8月10日,琦善奉諭。11日,琦善派羅應鰲前往大沽口外,與英軍接觸。15日,英軍向清廷遞交《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巴麥尊在致函中指責林則徐在廣東殘害英商人,褻瀆大英國家威儀,宣稱:「大英國主,調派水陸軍師,前往中國海境,求討皇帝昭雪伸冤。」順帶提出割地,賠款、道歉、等要求。同時,在送往京師的《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的附折中,琦善向道光詳細匯報英軍艦隊情況,稱:「見到英吉利夷船式樣,長圓共分三種,其至大者,照常使用篷桅,必待風潮而行,船身吃水二丈七八尺,其高出水處,亦計兩丈有餘。艙中分設三層,逐層有炮百餘位,舟中所載皆系鳥槍,船之首尾,均各設有紅衣大炮一尊,與鳥槍均自來火。其後梢兩旁,內外俱有風輪,設火池,上有風斗,火乘風氣,煙氣上熏,輪盤即激水自轉,無風無潮,順水逆水,皆能飛渡。」道光帝認為:「英夷如海中鯨鱷,來去無定,在我則七省戒嚴,加以隔洋郡縣俱當有備,而終不能我武維揚,掃穴犁庭。試問內地之兵民,國家之財賦,有此消耗之理乎?」進而認為,只要撤換林則徐,英軍就會「返棹南還,聽候辦理」,甚至歸還舟山給清朝,以致能夠「片言片紙,連勝十萬之師」。雙方交涉歷時一月,琦善與義律在大沽口舉行會談中對英方所提要求,含糊表示「定能代申冤抑」,但前提是英軍「返棹南還,聽候辦理」。





9月15日,尤於英軍當時水土不服,疫病流行,英軍方面不得己表示同意將談判地點改到廣東,並即日起碇南返。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接替林則徐,不久即與義律開始談判。



1841年3月1日,英軍繼續向廣州進攻,攻占滄州炮台。3月3日,琦善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向英軍乞和,義律同意休戰三天。3月5日,參贊大臣楊芳抵達廣東,百姓「歡呼不絕」,「官亦群倚為長城」。3月6日,停戰期滿,英軍再度開戰。3月13日,琦善因議和誤國,被押解進京查辦。由於奕山、隆文尚未到任,楊芳暫領廣東軍務。楊芳作戰不力,乃用陰門陣抵敵,結果清軍一敗塗地。英軍逆珠江進而上攻陷沿途炮台,占據廣州十三行商館。此時廣州進行中外貿易的旺季來臨,英國和其它國家的商船停泊珠江口外,迫切要求開市貿易。義律也因兵力不足,無法輕易進攻廣州。楊芳則因各省調集的兵勇沒有到齊,亦不敢輕舉妄動。在此情況下,義律與楊芳出於各自的考慮,於3月18日達成臨時休戰協議。規定:「廣州商業應當照常進行,商船應當到黃埔去卸貨。省政府不得令英人具結,中國應當照常徵收港口稅和商稅。凡鴉片及其它走私貨物,如經查獲,應予沒收,禁止將人拘留或施以各種懲罰。」這樣廣州的和平維持了兩個月。在這兩個月中,「姚巡捕等將女子剃髮,並跟班送進(楊芳)。楊芳之兵在外嫖者,將麻瘋婆應之,兩月以來,官兵之染麻瘋者不少,而楊芳之子在外嫖者過於楊芳,時服藥尚不能好。」4月14日,在虎門陷落2個月後奕山一行才抵達廣州,5月初,各省開赴廣東的1.7萬援軍亦陸續抵達,合原駐之兵,廣州清軍達到2.5萬。道光以為大軍雲集,著奕山「迅速督飭兵弁分路兜剿,務使該夷片帆不返」,「全將該夷驅逐,各地盡行收回」,一再督促發兵攻剿。在道光帝的嚴令催促下,奕山等謀劃於5月10日以後選擇「月黑潮順」之夜對廣州英軍大舉反攻。但由於連日大雨,河水驟漲,清軍未能「剋期進剿」。而英軍艦船卻乘水漲之機,自大黃滘、二沙尾兩路駛進,謀攻廣州城。奕山等「不敢坐失機宜,遂決計先發以制之」。5月21日,奕山令水軍1700餘人,於黑夜之間分乘快船,挈鉤鐮、火箭、噴筒出動,擲火焚燒。陸軍進攻商館區,捉拿義律,義律提前逃離商館。與此同時,岸上炮台也向江中的英船開火。英船猝不及備,頗為所窘,夷館亦遭劫掠。英艦被清軍火船沖入艦炮射擊死角,數艘軍艦被岸炮擊中。為安全計,向鳳凰崗一帶水域撤退。當晚交戰,英艦一艘未沉,火船衝到岸邊,民船燒掉不少。次日早晨英軍2400人反攻。清軍三路兵丁,一閧而潰退。英軍以火輪船1隻進至泥城港,施放火箭,燒毀聚泊在港內的清軍師船、火艇60餘只;英艦3隻泊白鵝潭,發炮轟擊西炮台。23日,義律發出告示,限清軍在12小時內退出廣州城,否則就要率兵占據城池。當晚,英艦23隻開進虎門,擄掠師船和民船50多隻,溯珠江至廣州城下,炮攻西炮台、天字碼頭和東炮台,縱火焚燒城外民房。24日,英軍在廣州登陸,清軍望風潰逃,從廣西採運而來的木筏材料和30餘只油薪船,盡落入英軍之手,英軍乘勢占據泥城炮台。一路從十三行商館區登陸,占領商館。奕山下令緊閉城門。25日,英軍繼續登陸,掃除沿途的障礙。當日占領廣州城北越秀山上的四方炮台。炮台清軍陣亡500名,南海義勇和湖南兵在廣州東門校場發生大規模械鬥。英軍包圍廣州,在高處架炮轟城內,擊毀兩個火藥庫。四天之內,廣州附近要地全失,城外大火,奕山指揮18000人盡退城內,秩序大亂。5月26日上午,廣州豎起白旗,奕山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向英軍求和。英軍以死9人,傷68人代價擊敗2萬中國軍隊。



1841年5月27日,義律與奕山代表訂立《廣州和約》,規定:中國欽差大臣和軍隊於6天內退至廣州城外60里地方,1週內繳出贖城600萬元,交清後,英軍退出虎門。事件未解決前,不得設防,賠償夷館損失30萬元。奕山不但率部撤離廣州,還勒索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600萬銀元的贖城費,僅怡和行伍崇曜就出資80萬銀圓。



收錢後,英軍紀律不佳,5月29日,自廣州近郊撤退,沿途淫掠,約有200多名英兵為數千鄉民圍困於城北三元里。第二天,英軍2,000人來援,鄉民依然不退。當時雷雨大作,英兵火槍失靈,十分狼狽,死傷20人。廣州知府勸鄉民解散,始獲無事,此為廣東間第一次的直接抗英行動。繼而發布「誓滅英逆」文告,情緒高漲,自信至強,各種反英組織跟著成立。





《廣州和約》等於完全投降。奕山惟有揑造謊言,對朝廷交代。他說:第一,因為廣州居民籲懇保全,英人自訴苦情,請「大皇帝開恩,追究商欠,俯准通商,即退出虎門,不敢滋事,」所以才暫准所請。第二,行商積債600萬元,除自籌200萬外,餘由庫貯撥借,分年歸還。第三,退駐廣州城外,係為彈壓土匪,且天熱雨多,亦不得不擇地安營。為了不被皇帝懲罰,奕山虛報戰功,甚至將該戰役的慘敗說成大勝。舉棋不定、忽剿忽撫之道光何嘗不明內情。事己至此,只好認可。禁菸久已不提,不談痛剿,命令調赴廣州各軍均撤回原伍,沿海防守官兵裁撤,以為中英關係已定,不料英軍正大舉而來。 1841年4月,關於《穿鼻草約》的報告傳至倫敦。5月,英國政府否決《穿鼻草約》,內閣會議決定召回義律,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公使來華,進一步擴大戰爭。璞鼎查於6月5日駛離倫敦,8月10日進抵澳門,8月12日璞鼎查照會廣州當局,要求接受去年所提各項條件,否則帶兵北上。



8月21日,璞鼎查和海軍司令巴加和陸軍司令臥烏古,率領10艘軍艦、4艘輪船、22艘運輸船搭載英國陸軍第18皇家愛爾蘭團、第26卡梅拉尼亞步兵團、第49威爾斯步兵團、第55威斯特摩蘭郡步兵團、第62旁遮普印度步兵團、第66旁遮普印度步兵團開始第二次北上。1841年9月,英國運輸船「納爾不達」號(又譯作「吶爾不噠」號)於臺灣北部雞籠港(今基隆港)出現。清地方官員奏稱該船向雞籠二沙灣砲臺發炮,遭到清守兵發炮還擊,將其擊傷。該船後撤,誤觸暗礁下沉,英軍被殺32人,被俘133人。清軍從運輸船上獲大炮10門,並獲炮彈、圖冊等物。10月19日,英國派艦至雞籠要求換回俘虜,未獲清軍回覆。27日,英軍再攻雞籠,派兵從三沙灣登陸,遭清軍開砲還擊,將其逐至外洋。1842年3月,「阿吶」號 (Brig Ann,又譯作「阿恩」號)亦於臺灣中部大安溪的大安港出現。







清地方官員奏報該船船員想上岸,清軍於是派數艘漁船誘導其入河內多礁處。英軍因不諳地勢,於大安溪中段處擱淺。清兵前往伏擊及擊沉英船,數十名英人被殺,另有54人被俘。清軍並在船上擄獲11門大砲等兵器。這兩次事件被稱為為臺灣之戰中的(雞籠之役、大安之役)。道光帝其後下旨將大部份俘虜斬首。1842年8月,兩船共139名俘虜於臺南被斬首,只有11人倖免。但據英方文獻及生還俘虜所述, 該兩英船實因遇風觸礁。但倖存船員卻被拘禁,而其中197人之後被處斬( 見「吶爾不噠」號事件)。


隨後一年,英軍發動閩浙、長江之戰,包括上海、鎮江、南京(江寧)均失守,英軍「毀城垣,焚衙署,縱黑鬼姦淫婦女,道路死傷枕藉」。英國參戰軍人回憶「只要是真實的回憶,就可覺得這顆心很難說是有人道的了。但即使是心腸最硬、資格最老,以殺人越貨為生的人,看到這種悲慘景象也不能無動於衷的。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8月29日,條約正式簽字,通稱為《南京條約》,中國名之為「《萬年和約》」。

























庚子之亂後,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城,義和團自稱刀槍不入的拳民被集體處決。
庚子之亂後,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城,義和團自稱刀槍不入的拳民被集體處決。

1840年是庚子年,也是鴉片戰爭發生之年,圖為英國軍艦和清艦海戰。
1840年是庚子年,也是鴉片戰爭發生之年,圖為英國軍艦和清艦海戰。


發佈日期: 2020-01-24
新聞標籤:
指傳媒,指傳媒,最深入生活的新聞雲!
網址: http://www.touchmedia.tw
facebook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fingermediatw
Google+專頁: http://google.com/+FingermediaTw2015
電子郵件: service@fingermedia.tw(採訪、收稿)
Twitter: @fingermediatw
LINE@生活圈:@fingermedi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