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金源/臺東報導】由文化部指導,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辦理「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暨佳心舊社地景修復試作計畫」,將於2018年05月03日(週四)上午10:30在佳心舊社舉行「Kasin mai-asang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修復工程開工典禮」。佳心舊社位於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內拉庫拉庫溪下游,為卓溪鄉布農族人的傳統領域。本次舉行開工典禮的地點位於布農族Istasipal家族的家屋週邊,從瓦拉米步道登山口步行至該地約兩個半小時。
本次活動由Istasipal家族耆老與後裔、卓溪鄉布農族呂必賢鄉長與頭目共同邀請與會嘉賓一起參與布農族的祈福儀式。花蓮縣文化局陳淑美局長以及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主任蔣斌教授親自到場,為佳心舊社Istacipal家屋修復工作揭開序幕。在花蓮縣文化局、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與布農族人的通力合作下,預計在今年七月修復完成一棟Istasipal家族石板屋、重現一處過去族人開闢的耕地遺跡以及一段運用布農族山林智慧打造的手作步道。
自1933至1934年日本政府執行集團移住政策,居住在拉庫拉庫溪中上游地區的布農族人逐漸搬離家園,族人後裔多數移住於今日卓溪鄉境內各村落。如是的歷史經驗導致散落在山區的石板屋因無人居住而毀圮,深隱在茂密的森林之中而逐漸被世人遺忘。然而,被遺忘的不僅是祖先辛苦建造的石板屋,布農族人打造石板屋以及圍繞著石板屋生活的庭院、園藝、道路、農業等智慧與技藝也逐漸失傳。因此,修復布農族舊社家屋,不只是再造歷史現場,也是一個持續性、系統性且具有實踐性的布農族石板屋文化復振與傳承。
本計畫透過2017-2019年3年期計畫,試圖重建位於現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範圍內之佳心舊社家屋及其文化地景,計畫成果將重現百年前布農族人山居生活地景與傳承先人與環境相適應創造實踐的生存智慧。
5月3日的「開工典禮」不只是修復佳心舊社的開始,也是工作團隊進行為期一年的準備工作的階段性成就,更是布農族石板屋文化傳承與復振的里程碑。在文化復振與傳承方面,首先,為了培養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人才,工作團隊在2017年11月辦理為期三週之「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傳習工作坊」,聘請南投地利布農族石板屋匠師方海輝先生、東埔部落伍玉龍先生以及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擔任講師,工作坊結束後,布農族學員們完成一座長14.8尺、寬10.6尺、高5.5尺縮小版的石板家屋模型,也成後續執行家屋修復工作的中堅班底。
在第二階段家屋修復計畫的準備方面。第一,工作團隊於選定要修復的Istasipal家屋周邊,運用布農族智慧與生態工法,打造一個舒適的生活與工作環境。第二,由於本次修復計畫至少涉及文化部、花蓮縣政府、原民會、國家公園、林務局、卓溪鄉公所與國立臺東大學等公部門機構的相關業務與法令,因此如何取得各個機關的協助、於相關法令的競合中尋求可行方案,為前置準備工作中重要的一環。花蓮縣政府於106年11月邀請相關單位組成共同推動小組,透過跨機關的合作,整合行政資源與法規技術,為這樣「史無前例」的布農族石板屋與舊社修復工作闢築一條新徑。
花蓮縣文化局陳淑美局長表示,在過去10個月的籌備過程中,無論是卓溪鄉布農族工班、研究團隊國立臺東大學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花蓮林區管理處與卓溪鄉公所,都各盡其力朝共同的目標往前推進,已造就官/學/民三方推動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良好範例,她期許整體3年期計畫所累積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推動台灣原住民族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與傳習工作,進一步促進整體原住民族生活經濟發展與推動傳統領域治理的長遠目標。
本次活動由Istasipal家族耆老與後裔、卓溪鄉布農族呂必賢鄉長與頭目共同邀請與會嘉賓一起參與布農族的祈福儀式。花蓮縣文化局陳淑美局長以及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主任蔣斌教授親自到場,為佳心舊社Istacipal家屋修復工作揭開序幕。在花蓮縣文化局、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與布農族人的通力合作下,預計在今年七月修復完成一棟Istasipal家族石板屋、重現一處過去族人開闢的耕地遺跡以及一段運用布農族山林智慧打造的手作步道。
自1933至1934年日本政府執行集團移住政策,居住在拉庫拉庫溪中上游地區的布農族人逐漸搬離家園,族人後裔多數移住於今日卓溪鄉境內各村落。如是的歷史經驗導致散落在山區的石板屋因無人居住而毀圮,深隱在茂密的森林之中而逐漸被世人遺忘。然而,被遺忘的不僅是祖先辛苦建造的石板屋,布農族人打造石板屋以及圍繞著石板屋生活的庭院、園藝、道路、農業等智慧與技藝也逐漸失傳。因此,修復布農族舊社家屋,不只是再造歷史現場,也是一個持續性、系統性且具有實踐性的布農族石板屋文化復振與傳承。
本計畫透過2017-2019年3年期計畫,試圖重建位於現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範圍內之佳心舊社家屋及其文化地景,計畫成果將重現百年前布農族人山居生活地景與傳承先人與環境相適應創造實踐的生存智慧。
5月3日的「開工典禮」不只是修復佳心舊社的開始,也是工作團隊進行為期一年的準備工作的階段性成就,更是布農族石板屋文化傳承與復振的里程碑。在文化復振與傳承方面,首先,為了培養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人才,工作團隊在2017年11月辦理為期三週之「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傳習工作坊」,聘請南投地利布農族石板屋匠師方海輝先生、東埔部落伍玉龍先生以及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擔任講師,工作坊結束後,布農族學員們完成一座長14.8尺、寬10.6尺、高5.5尺縮小版的石板家屋模型,也成後續執行家屋修復工作的中堅班底。
在第二階段家屋修復計畫的準備方面。第一,工作團隊於選定要修復的Istasipal家屋周邊,運用布農族智慧與生態工法,打造一個舒適的生活與工作環境。第二,由於本次修復計畫至少涉及文化部、花蓮縣政府、原民會、國家公園、林務局、卓溪鄉公所與國立臺東大學等公部門機構的相關業務與法令,因此如何取得各個機關的協助、於相關法令的競合中尋求可行方案,為前置準備工作中重要的一環。花蓮縣政府於106年11月邀請相關單位組成共同推動小組,透過跨機關的合作,整合行政資源與法規技術,為這樣「史無前例」的布農族石板屋與舊社修復工作闢築一條新徑。
花蓮縣文化局陳淑美局長表示,在過去10個月的籌備過程中,無論是卓溪鄉布農族工班、研究團隊國立臺東大學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花蓮林區管理處與卓溪鄉公所,都各盡其力朝共同的目標往前推進,已造就官/學/民三方推動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良好範例,她期許整體3年期計畫所累積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推動台灣原住民族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與傳習工作,進一步促進整體原住民族生活經濟發展與推動傳統領域治理的長遠目標。
發佈日期: 2018-05-02
新聞標籤:
指傳媒 Fingermedia,指傳媒 Fingermedia,最深入生活的新聞雲!
網址: http://www.fingermedia.tw
facebook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fingermediatw
Google+專頁: http://google.com/+FingermediaTw2015
電子郵件: service@fingermedia.tw(採訪、收稿)
Twitter: @fingermediatw
LINE@生活圈:@fingermedi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