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臺灣漫記•最美的風景是人②

浴火重生的


琉璃藝術家邵尊漢

長期以來我一直誤認爲只有便宜低廉的透明材質是玻璃,琉璃、水晶則是高大上的東西。結識彭坤炎先生的朋友、琉璃藝術家邵尊漢,驚奇地發現珍貴精緻的彩色水晶藝術品也是玻璃的呈現形式之一,我也終於釐清了玻璃和琉璃的概念。玻璃名稱的轉變,反映了我國玻璃生產的興衰和歷史上對玻璃材質的認識與重視。早期以琉璃指玻璃,因爲那時候控制溫度很難,高溫燒製出一個作品異常珍貴,所以只爲皇室專用,對使用者有極其嚴格的等級要求,民間少見。宋代後逐漸以玻璃的名稱爲主,到了元明琉璃則專指以低溫燒製的釉陶磚瓦。目前所稱的琉璃,事實上是以脫蠟鑄造法創作,融合各種顏色混合燒製的氧化鉛水晶玻璃。

原來玻璃只是種材質,其藝術的價值來自於創意。「早期的扣子都是玻璃做的,我曾幫設計師做過很多釦子,也做仿珠寶的項鍊耳環,這些都不難做,難的是四隻腳中間懸空的,像這個四方樽,僅在窯中燒製就需20多天,成品非常不易,一般人不大敢做」,邵老師贈與畫家張翔得的琉璃「四方樽」即是脫蠟法制作,鈍鈍的質感,魅惑的嫣紫,氣勢與靈性兼備。雖然「巧奪天工」這個詞俗了點,但當真無法用什麼語言能描繪它的精巧與美麗!
邵尊漢作品:琉璃四方樽


然而,令人賞心悅目的琉璃工藝卻給邵老師留下了一身傷疤和無法消卻的痛楚。看着他被嚴重灼傷的雙手雙臂、被毀容的面龐,誰都會揪心不已,唯有那臉上掛着的率真笑容和閃閃發亮的大眼睛,才讓面對他的人寬下心來,由衷感喟這個懷揣赤子之心的人無論藝術境界還是人生悟道已臻常人難及的高度,這何嘗不是上蒼的別樣饋贈!
邵尊漢作品:臥佛


浴火重生


「我的人生和別人不一樣。老天眷顧我。」 邵尊漢說的「老天眷顧」,是發生在2000年夏天工作中的一場爆炸事故,他被嚴重灼傷,作品幾乎全毀,家庭也隨之破碎。「剛開始的時候感覺大地都淪陷了,雙手整個爛掉,需要一次次從身上取皮植皮。天黑會怕,晚上睡不着,還不敢跟別人講,因爲擔心人家笑話你那麼大的人會怕天黑!每天都是到天亮才能睡着,那段時間晨昏顛倒真的是很難熬。一個朋友告訴我這是憂鬱症。後來我還是想做東西,每天跑步,慢慢好起來。」事過15年,再次回憶痛苦的經歷邵老師眼睛還是紅了。

我們趕緊轉移話題。邵老師從事的玻璃製作工作其實非常辛苦,每年春節之後開始生產今年要出的貨,4月國外客戶用傳真機傳來圖紙,準備打明年的樣子,樣品7月份就要出來,設計師會臺灣看,給樣品試銷單子,10月份老闆過來決定要買多少量,因爲單子試賣後就大致知道年銷量了,所以10月份他們就知道明年的東西要做什麼。邵老師的工廠最多時手下有40幾個人,爲7家貿易商進行生產,「對付7家貿易商真是好累,不停趕訂單,因爲不能樣品出去了,訂單我不接,那樣的話說不出口。」工作像陀螺,也的確掙了很多錢,九十年代初期一個玻璃工藝師一個月就能賺到8萬臺幣。邵老師審慎地說:「這個現象其實並不好,當時臺灣經濟輝煌,太好賺錢未見是好事,我覺得錢要慢慢賺,做東西要慢慢做,你纔會知道賺錢的辛苦,看事情纔會長遠。當你一夜致富的時候就會不懂得珍惜,也不會用這些錢去成長。那時臺灣很多有錢的人,一夜賭博輸掉幾百萬的比比皆是。」早年他也是準備到大陸投資的,那時臺灣一個工人的工資可以養大陸20個人,「與其說臺灣經濟是被大陸趕超的,不如說是被臺商自己擊敗的。假設玻璃工藝品全世界需求量100萬個,新竹有10萬人可以生產100萬個,但大家紛紛去大陸一下子擴張30萬人生產,產量過剩價格一定下壓。我幸運的是在2000年火災後就結束這種生產了,要不還會繼續做下去,也就沒有今天的我了。」

1989年12月邵尊漢曾到大陸很深入地轉了一圈,因爲有很多親戚在大陸,陪他去四川看玻璃廠,「看到做光學玻璃,大陸的玻璃砂質量更好,心裏很是發毛,當時就感到如果臺灣不努力的話很快就會被超越。真的不出我所料,沒過幾年,新竹爲了提升玻璃工業做田野調查,就是找一些很重要的人和玻璃工藝有關的人調查分析,爲什麼玻璃會沒落?市場會轉向哪裏?那本記錄還在,我當時說的就是,如果不轉型我們是沒希望的。」邵老師回憶說,記得那年文化局洪局長從國外引進一個東西做展覽,結果拆箱發現東西破碎不能展了,去找保險公司理賠了1萬美金。「哇!這種東西要1萬美金,那我也能做啊,關鍵是我們自己的觀念得提升。原來因爲貿易商買的量大,我們做的東西都是壓在1美元以內,約合40臺幣,是時候該做些不一樣的東西了。後來就受傷了,有機會更深入地去想了。」

正是在長達6年漫長的療傷的日子裏,邵尊漢對人生的價值與創作方向,有了深深的回顧和反思,對於大自然的山水在內心有了自己特殊的解讀。但真要進入個性創作開始也很茫然,「不是科班出身,就自己摸索,以我的受傷的人生經歷和小時候看的一些事物、成長的環境爲背景去敘述一些人生故事,用玻璃來呈現,賦予它生命,慢慢地一邊做一邊學。」從一名玻璃工匠變身玩藝術的琉璃藝術家,當真是浴火重生!

在邵老師位於蘇澳鎮東澳裏的漁村老房子裏,我們欣賞到他的幾幅玻璃畫。《冬》罕見地以玻璃來展現北大荒的概念。原來1989年12月邵老師第一次到哈爾濱時,非常震撼於東北的雪,醞釀多年創作此畫。「通過熱塑,噴燈在1000多度下拿玻璃棒做一些線條和小鳥,再用另外一種玻璃加熱到600多度讓它熔合,把加工過的東西平鋪,上面壓一塊平板玻璃,再加熱,就會出這種像下雪的效果,因爲它是碎碎的,碎裂產生光的折射。」邵老師說:「這件作品叫《冬》,還得了獎。其實我想加一個字叫《冬戀》,我做了很多小鳥和雪互動,你看這些小鳥它捨不得離開但不得不離開,很多東西你擁有一刻但沒有辦法擁有一輩子,可能只是一段時間屬於你,這些鳥表現的就是我的心情。」

還有幾幅梵高作品的玻璃畫,邵老師說他喜歡梵高的瘋狂。「我很驕傲的是我作品的玻璃材料全部是自己做的,不像外面很多人,從日本或者西方買進先進的材料。我們新竹可以說是玻璃的原鄉,是臺灣很有名的玻璃砂出產地,我就用很傳統的自己配製的原料去燒製,所以我的東西會和外面你看到的不一樣,這也是我蠻真實的。因爲我覺得那是一種在地的張力,不是來料加工而已。」

有人說,藝術創作和競技體育類似,都是一個追求卓越的過程。不同的是,藝術的超越更多時候不是在與對手的較量中實現的,就像邵老師,生活的錘鍊與技藝的精進相伴相生。

美女和邵老師在他的玻璃畫前合影。


跨界對話


在「彭坤炎/張翔得當代藝術聯展」期間,每次畫家張翔得爲參觀者導展講解,邵尊漢都會湊在旁邊聽得仔細,「走過世界很多地方,看過很多山水風情,我發現還是對家鄉的一切最熟悉,畫起來也最能傳神達意,因爲生活的積累和沉澱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如果拋棄我們的傳統,一味崇尚西方或者急功近利弄些快餐式的東西,就是抱着金飯碗要飯。」張翔得表達的這個「在傳統文化底色下創新藝術」的理念讓邵尊漢深以爲然。他憶起1989年第一次來哈爾濱,「當時除了道里區南崗區其他地方都荒涼一片,很多東西擺在路邊賣,像肉啊凍成冰塊堆在地上賣。今年夏天再去哈爾濱,城市的發展變化讓人驚歎。不過我也擔心大陸發展太快,有些東西會丟失,或者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

合影時總是溜邊,但是每當畫家張翔得講畫時,邵老師就會努力往前湊,凝神細聽,頻頻點頭。


對於文化的共同關懷和對社會的共同關注,有了下面水彩畫家張翔得與琉璃工藝家邵尊漢的跨界對話——

邵:我們看的東西很接近。我以前做外銷,接受美國、日本訂單,做的都是西式的東西。後來和一個收藏家結緣,看到他的收藏品我真的嚇呆了!乾隆時期的玉刀,字刻得那麼漂亮!漢朝大將軍的官印端莊凝重,重達近兩公斤,但造型完全貼合人體工學,手握時剛好卡住虎口拿得穩穩的,你不能不佩服它的外拙內巧!還有商周的藝術品,撼人心魄啊,我們老祖宗的東西真是好真是漂亮!但是因爲我們曾經被列強欺負,民族自尊心一度都不見了,只覺得西方的就是好的。當接觸到這些傳統的東西,我感到我們對美的體悟太不夠,很震撼那麼多好東西就在眼前,卻被我們忽略掉,故宮離得那麼近,卻沒有去看過幾次。我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滿足西方客人要求做一些現代工藝品,所以我沉澱下來,挑選我喜歡的老玉器幫那個收藏家做複製品,已經做了100件了,我打算做500件再停。就像畫畫臨摹,以前很多人去敦煌臨摹,吸取先人的智慧結晶,我複製古董就是要給自己補上傳統一課,和祖先做一些連接。雖然慢,但起碼知道方向在哪裏了。其實現在我已經開始畫一些草圖了,那以後我做的東西會很不一樣。

張:我們文化人就是要抱有這個心態,我經常拿彭坤炎先生、邵老師你們做例子和身邊的人講,彭先生堅守着傳統的堆漆工藝,邵老師是爲琉璃獻身的人,你們真正感動我。要說這能掙多少錢?你們在乎的是藝術,堅守着這個愛好,就是喜歡,就是開心,這是生活的真諦。

邵:對啊,還有就是跟一些好朋友分享我的想法,我覺得這東西是我創作的,能讓我們心靈上互相提升,對我來講這是核心價值的東西。有時一些朋友會問我,你爲什麼常常送別人東西?我說好朋友我喜歡啊,我和他很投緣啊。

張:就像伯牙摔琴,「子期不在爲誰彈?」知音不在了,我還爲誰弾呢?

邵:有人欣賞纔是重點,特別是真正理解你的想法的人。一次在臺南辦展覽,一個媽媽在一件產品前看了又看不肯走,問價錢,我說出來後她愣了一下,可能和心裏預算有落差覺得貴,走了之後第二天又來,我說那送給你好了,她當時就呆住了。我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不知道她住在哪裏,就把那件東西送給了她,每次想想都覺得好笑。對好朋友都是送,因此也結了一些很好的緣,會有一些社會地位很高財力很好的人通過他們輾轉來買我的東西。
邵老師親手做了一桌好菜款待我們,請注意圓桌上放筷子的筷架——是邵老師做的琉璃蝸牛!他說筷子擱在蝸牛上,請大家慢慢喝慢慢喝的意思。當然,後來這8只蝸牛筷架全部被我們收入囊中了。


張:對,有時候就是這樣,這個人有很多錢,但他不懂我的東西,我根本就不在乎他;那個人喜歡我的東西可是沒有錢,我做四個菜五個菜請他來欣賞,這就是文人。其實文人很簡單,很多人是因爲生存壓力被複雜了。但話說回來我們同時是社會人,也要融於社會,不能過於酸了,酸大勁有好多人一輩子就糊塗了。該做生意時我們也做,但是我們該創作時一定進入創作狀態,角色必須要穩。創作時不受任何干擾,就是創作,那我做買賣的時候一定也做得更專業。做人做事就要如此,雖然有點難,難也要這麼做,因爲我們是爲了我們從事的藝術在前進,否則的話我們就會停步。爲什麼要辦畫展?我認爲孤芳自賞是自私,要讓更多的人去看去熱愛藝術。像我們有這個能力,我們哥倆(和彭坤炎先生)就要搞展覽,讓人們知道漆器是這樣的,傳播出去,哪怕有兩個人知道並從此愛上漆器藝術,你都是貢獻。如果我畫水彩畫就自己知道畫的挺好,別人都不知道水彩是怎麼回事,那就不行,就是失敗。所以我們要宣傳。你看鄧麗君多大貢獻啊。昨天和臺灣朋友們見面寒暄,我脫口而出「說好了兩天來看我,一等就是一年多,365個日子不好過,你心裏到底有沒有我?」那就是鄧麗君的歌。她爲什麼家喻戶曉?她的作用是政治家不可替代的,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文化的力量。就是我們存在的價值!兩位藝術家藝技迥異,但心氣相通。


邵:以前做玻璃工藝外銷時,一次去日本看他們做的東西,很不理解包裝爲什麼要那麼多層呢?包裝都快超過東西本身的價值了。後來我悟到了爲什麼,那就是他們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完美境界,把能想到的都考慮到裏面,這就是文化產業文化服務的思維。當你收到這個東西時你會開心,開心是多少錢所買不到的。所以重要的不僅是這個東西的價值,而是你當下一種心情的釋放。現在我做東西都是從玻璃砂開始煉,煉成一塊一塊的玻璃再造型,從頭到尾一貫制,不假手他人。脫蠟的精神就是我只做一件,因爲模子沒辦法開模。我的作品都是別人來收藏,沒有店也不做廣告。有個老闆每年買我30來萬的作品,他有句話說得很實在,他說你的東西並不是說最好的,但是送朋友或者自己收藏最起碼我不怕「撞衫」。

東澳仙客


當一個人,把自己與所愛完全融爲一體,他身上的氣場會充滿磁性的力量和耀眼的光芒。邵老師對玻璃的摯愛專情與全心投入就是這樣,深深地感染着每一個人。

他帶我們參觀新竹市香山區的幾個玻璃工廠和玻璃工坊,指導我們自己吹制玻璃花瓶,通過體驗玻璃工藝實作告訴我們:「玻璃是很好玩的東西」。
吹玻璃時感覺氣不夠用,用氣不勻,小花瓶好不容易初具模型。遺憾的是,後期冷卻還是裂了,沒有成品。大家打趣安慰說:行啊,來趟臺灣境界提高了,不吹牛了,改吹花瓶了。
架勢十足,玩得很嗨,就是沒有最後成品。玻璃不是那麼好吹的!


我們稱呼邵尊漢「邵老師」,一是表示敬意,二則他也真是老師。以前在大學教玻璃工藝,後來由於身體和創作時間的原因推掉了,但至今仍擔任新竹市富禮國中玻璃技藝班的指導老師,每週三週四都有課,「就是教小孩子玩玻璃,把這班學生帶到明年,總要傳承下去,這是承諾,推不掉啦。」傳承,現在是藝術家想的更多的事。我們參觀體驗的健中琉璃藝術坊,就是邵老師的學生林健中開的,林也是邵老師正着力培養明年接替他去富禮國中教學的接班人。這種文創手工坊非常適合年輕人創業,小小的房間,有些美術基本功就可以做,「技術靠不斷磨練,技術不是問題,問題是心態」。


邵老師給我們表演一分鐘吹只天鵝,這種玻璃工藝方式他已經很多年不做了,因爲灼傷後,植過皮的手臂被火烤會非常疼。
邵老師親制的天鵝,現在是我倍加珍視的桌上風景:天鵝喝了水,插上綠植,晶瑩剔透,生機盎然。


邵老師在只有7戶人家居住的東澳漁村買了房子,準備以後把工作室也轉過去,可以更靜心地創作。「喜歡這邊晚上來,聽着海浪喝着酒,看着星星品着茶,一個人躺在房間裏開着音樂就睡着了。夏天很好玩,有很多奇怪的蟹類,比如浪花蟹,背對着浪拿小魚在浪花的高度引誘就能捉到浪花蟹。我明年要去考船員證,以後就可以隨時出海了。」邵老師的朋友們常常坐着火車帶着睡袋來和他小住,偷得浮生半日閒,只是不知有幾人能真正體會他「心遠無成敗,海闊看雲低」的心境。每有颱風預報,朋友們就電話不斷催他快快回新竹市。「中央山脈擋住了來自太平洋的颱風繼續向西的勢頭,我們每次就被颱風收拾得很慘」,邵老師笑嘻嘻地說。
太平洋驚濤拍岸
邵老師在東澳的家

因爲邵老師雅居東澳,我們得以有了一天的臺灣東海岸太平洋東澳採風之旅。臺東因爲地震頻發颱風又多,開發相對落後但環境得以保護,被稱爲臺灣的後花園。海邊完全沒有那種粘粘的腥味,水清湛藍,驚濤拍岸。大海的無邊浩瀚,清晨粉鳥林漁港漁船進港卸貨的歡快繁忙,晚上「談笑有鴻儒」,酒酣耳熱的開懷與蘇澳冷泉烹茶的愜意——分明就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大寫意。

我很驚詫推開邵老師房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他的琉璃藝術品和玻璃畫,而是一幅張翔得的水彩畫複製品《子非魚》——看到那幅畫赫然掛在邵老師正屋牆上,我瞬間怔住。

《子非魚》,這個名字還是我起的,有幸被畫家張翔得采用。這幅畫原作我曾看過無數遍,越看越覺心顫。點點明黃搶眼,大片青灰暈染,但擊中我的卻是畫的主色調淡紫——多麼浪漫悽美的色彩!紫色本不屬於魚,除非此刻魚做了一個玫瑰的夢。不知畫家做此畫時,心中是否閃過命運、生死這樣的念頭?人雖然比魚的生命長,但多長是長呢?從出生、成長到老去,直至灰飛煙滅,明知會有一死,爲何還如此努力,拼命咬緊牙關活下去?就像水中的魚,一刻不停,游泳的魚不知是自由還是強迫。如此以旁觀者的心態看人的一生,會不會寒心又空虛?但是,沒有爲死而活的人,重要的是活着的時候,活下去,獲得幸福,就是向死而生。就像淡紫色的魚離開水那一刻,無所謂生離死別,只是死生有命罷了。儘管,淡紫的惆悵和婉約讓人不能自已,那就相忘江湖吧。

這是畫家與魚的對話。不要譏笑畫家內心世界過於浪漫——「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也?」

這是我與邵老師之間的對話。我已觸動畫裏畫外的玄機——和浩瀚的宇宙相比人太渺小了,但癡情不悔其樂也無窮。邵老師今年60歲,他計劃65歲再辦一次大型展覽,爭取做到60到80件產品。就像那條紫色的魚,毫無恐懼,做着幸福的夢。「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也?」



本文圖文原創

分享方法:點擊右上角的送給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快速關注:請直接點擊文章最上方藍色字體的「張海鷹」並點擊關注。

或關注微信公衆號:zhanghaiying7002



資料來源:此岸茶彼岸書兩岸交流,游勝鈞,指傳媒,指動傳播科技

發佈日期: 2017-09-10
新聞分類: #大陸
新聞標籤: #張海鷹 #彭坤炎 #張翔得 #此岸茶彼岸書 #邵尊漢
指傳媒 Fingermedia,指傳媒 Fingermedia,最深入生活的新聞雲!
網址: http://www.fingermedia.tw
facebook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fingermediatw
Google+專頁: http://google.com/+FingermediaTw2015
電子郵件: service@fingermedia.tw(採訪、收稿)
Twitter: @fingermediatw
LINE@生活圈:@fingermedi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