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0年內政部營建署報告,臺北市公寓住宅類型比例偏高,許多民眾在急性醫療返家後,即使有復健的需求,礙於疾病或公寓住宅樓梯的限制下,時常導致出門困難、就醫不便,而無法積極復健,加速失能情形產生;因此臺北市照顧管理中心首創無年齡限制,藉由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全方位到府服務,守住民眾的黃金復健期,促進身體恢復功能! 臺北市雖然醫療資源豐富,然而卻因地狹人稠,老舊公寓住宅比例偏高,致使讓每一次看似最簡單不過的踏出家門就醫或是返家,都成為失能者及其家屬最大的負擔及困難。因此,為利社區失能民眾就醫之便利性,減少舟車勞頓及照顧者負荷,臺北市照顧管理中心跨越申請年齡限制之藩籬,除服務既有之65歲以上老人、50歲以上身心障礙者經評估為失能之族群,更擴及全年齡層之失能者,讓長照服務能照顧更多的失能家庭。針對有需求之失能民眾,提供居家復健到宅服務,今(10月3日)更特別邀請臺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林佑青督導,進行居家物理復健案例分享,期能藉由經驗分享,透過復健提升自我功能,減少依賴的程度,也減少照護負擔及節約醫療資源。 案例一: 陳謝阿嬤是個虔誠且熱心公益的佛教徒,每天不辭勞苦的搭車到某醫院當志工,突然中風讓原本活躍的她頓時人生變成黑白,連起身都很困難,每天在家的佛堂上香是她非常想做的功課…有誰能夠幫幫忙?讓她可以再繼續她最簡單的希望? 案例二: 謝阿嬤,以前是位博學多聞的老師,腦部病變後傷及語言區一個字也說不出來,認知功能也損害到連家人都不記得…難道只能就這樣放棄嗎? 截至105年8月底,使用居家復健服務受惠民眾計有6,251人,高達26,502次。居家復健服務內容為教導並訓練失能民眾日常生活自理功能復健,主要可分為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及吞嚥訓練三類。物理治療包括被動關節運動、肌力及耐力訓練、運動訓練、平衡訓練、床上活動及轉位訓練、行走訓練、相關輔具之使用訓練及指導等;職能治療包括環境改造或諮詢、輔具諮詢、自我照顧訓練,另有吞嚥障礙之評估與訓練,透由專業的復健服務,期許增加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生活品質。 凡設籍且實際居住於臺北市,經臺北市照顧管理中心評估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L)或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IADL),需他人協助之失能者,皆可向臺北市照顧管理中心提出居家復健服務及補助申請,請撥打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5880,或撥打臺北市照顧管理中心暨各區服務站電話(附件)。讓我們一起守護家裡的失能者,打造幸福化的臺北城。 案例一: 陳謝阿嬤,85歲,是個虔誠且熱心公益的佛教徒 每天不辭勞苦的搭車到某醫院當志工 突然中風讓原本活躍的她頓時人生變成黑白,居家物理治療師先評估阿嬤剩餘的功能發現阿嬤下肢仍然有抬起的能力,但臥床後的阿嬤連起身的力量都退化。 物理治療師這麼做:從坐姿的平衡開始訓練,漸漸進步到練習坐到站,每次復健結束也要求家屬督促阿嬤在家練習,阿嬤原本灰心喪志,但是了解到"每天在家的佛堂上香是阿嬤非常想做的功課",於是利用這點當成誘因鼓勵阿嬤每天練習,經過6次復健大約4個月的時間,阿嬤現在已經可以用輔具在家裡緩慢行走,雖然距離阿嬤期望的上香動作還有些努力的空間,但阿嬤依賴的程度大幅降低,阿嬤臉上終於露出久違的微笑,家屬也十分開心! 案例二: 謝阿嬤,79歲,以前是位博學多聞的老師,腦部病變後傷及語言區一個字也說不出來,認知功能也損害到連家人都不記得。 物理治療師這麼做:給予肢體功能的訓練,另外在復健過程中融入認知功能訓練,從最簡單的"二元辨識",如圖片的紅色黑色,到YES/NO的分辨,以及用平常常見的人事物來慢慢喚起阿嬤的記憶力、重新學習日常生活的物品怎麼去使用,經過12次以上的居家物理治療訓練,阿嬤現在已經可以用點頭搖頭來回答問題,甚至能叫出家人的名字,讓阿嬤的生活重新有了溝通的能力,也會使用餐具來進食,恢復最基本的生活能力!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 - 市府新聞稿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 - 市府新聞稿
發佈日期: 2016-10-03
新聞分類: #城市 #台北市
新聞標籤:
指傳媒 Fingermedia,指傳媒 Fingermedia,最深入生活的新聞雲!
網址: http://www.fingermedia.tw
facebook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fingermediatw
Google+專頁: http://google.com/+FingermediaTw2015
電子郵件: service@fingermedia.tw(採訪、收稿)
Twitter: @fingermediatw
LINE@生活圈:@fingermedia
Android App: http://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tw.fingermedia.news.android_clie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